基于“健康小屋”的“互聯網+”健康管理信息平臺的設計與實施路徑。
利用“互聯網+”構建健康管理模式,
健康小屋實現社區與大型醫院共享醫療資源,實現閉環健康管理服務。方法建立“
健康小屋”,利用“互聯網+”手段,構建健康管理信息平臺,包括健康檔案系統,健康風險評估系統,健康干預系統,健康咨詢系統。結果社區開展健康管理是現階段解決醫療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互聯網+”健康管理模式能實現健康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健康管理服務的連續性。
1.前言近年來,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已成為危害公眾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隨著健康意識和健康需求的不斷提升,健康管理成為公眾健康關注的重要方面[1]。我國健康管理仍面臨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不均,醫療資源共享及人力資源整合困難,缺乏健康管理手段等問題。
“健康中國2030”戰略和《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了健康管理的目標和實現方法,新醫改方案明確基于社區展開健康管理服務與大型醫院共享醫療資源是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有效途徑。
由此,
健康小屋通過建立“互聯網+”健康管理平臺,依托“
健康小屋”實現健康檔案,健康風險評估,健康干預,健康咨詢等健康管理服務,形成院前和院后一體化、閉環式管理成為解決以上困難的路徑。
2.“互聯網+”健康管理信息平臺框架平臺由健康檔案系統,健康風險評估系統。
健康咨詢系統四部分組成。在公有云搭建B/S架構的健康管理云平臺,通過運營商專線接入醫院內網,抽取體檢、門診、住院等健康信息,結合“
健康小屋”云終端、居家可穿戴設備APP端信息,形成健康檔案,提供風險評估報告、健康促進計劃、在線咨詢、健康教育、健康干預、預約掛號等服務,實現連貫性的閉環管理。
2.1健康小屋健康檔案系統健康檔案通過“健康小屋”云終端和APP自助建檔兩種途徑建立,檔案分為基本檔案和已患病人群疾病的專項檔案。
基本檔案由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電話、地址等;個人檔案,如家庭成員信息、殘疾與死亡、建檔單位、建檔人員信息等;個人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運動、飲食等;病史信息,如既往史、家族史、過敏史、手術史等問卷構成。專項檔案將基本檔案與疾病相關聯,抽取在院主要檢查、檢驗信息,建立專病檔案,要求詳細記錄個人史、生活方式、常規體格檢查、自理生活能力評估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