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屋“中醫治未病”理念
健康小屋的健康指導主要有健康生活知識展板、公衛醫生和社區干部的指導和建議。居民愿意接受健康指導的形式依次是針對重點人群的健康講座與指導(71.1%)、獲得健康宣傳資料(68.9%)、觀看健康知識影像資料(60.0%)、組織公眾健康咨詢活動(44.4%)、健康教育宣傳欄(38.9%),見表3。
2.3居民期望
健康小屋具備的功能
居民期望
健康小屋具備的功能依次是提供飲食、心理、運動、醫療等咨詢服務(73.3%)、提供健康指標監測服務(67.8%)、普及慢性病防治的相關知識(66.7%)、培養民眾健康意識和行為能力(57.8)、提供健康生活方式指導方案(52.2%)、幫助協調醫療機構、社會工作等各種服務(45.6%)、幫助協調社區有關部門和家人(37.8%)提供康復服務。
3討論
3.1
健康小屋不僅應有“體檢”功能,更應具備“干預指導”功能通過對當地衛生行政部門主管人員和社區公衛醫師進行訪談發現,他們認為依托
健康小屋,居民能及時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健康指標及動態變化,對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
健康小屋的功能定位亟待清晰明確,其本身應有的價值還遠遠沒有凸顯出來,還有待深入開發[6]。
社區健康小屋與公司化的“體檢小屋”有本質的差別,是肩負著具有一定公共衛生職能的
健康小屋,是衛生行政部門期望控制慢性病,解決居民不良的生活方式而提出來的,是將傳統的“醫生管理病人”模式轉變成“醫患結合、病人自助和主動參與”的新型管理模式。在功能上不僅僅是“體檢小屋”,還應該在慢病干預,疾病指導上發揮功能、實現價值。
3.2配備適宜的服務人員和器械等資源
調查發現,小屋缺乏具有資質的全科醫生長期進行健康指導與干預,器械配置不齊全。小屋應該配置具有獨特的態度、技能和知識的全科醫生,或培訓有意向的退休醫生,使其具有資格向居民提供連續性和綜合性的衛生服務,融入“中醫治未病”理念,促進防治結合,與健康管理、公共衛生服務進行整合,促使居民及時在醫生的建議之下,進行有效的調理。例如,哈爾濱香坊區在110個街道社區建立起能開展中醫咨詢、“治未病”的
健康小屋,由中醫師運用中醫高科技產品為居民進行中醫體質辨識,按辨識調理報告給予養生保健指導[8]。另外,小屋內不僅應該配有檢測設備,還應配有干預指導設備。開展以慢性病危險因素控制為主要內容的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干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