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區居民接受的健康小屋服務模式為進行必要的體檢項目和健康宣教內容,偏向于體檢項目(41.9%);認為健康小屋有必要(83.1%);認為其他可以代替健康小屋功能的機構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本身(37.2%);愿意去替代機構(75.5%);與替代機構相比,健康小屋的優勢有交通便利(52.3%)、費用便宜(47.2%)等(見表3)。上海市浦東新區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地處上海市中心城區,承擔轄區內48個居委、20余萬人口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供應。

此次對轄區內居民調查發現,居民期望的健康小屋功能集中在健康咨詢、體檢、疾病防治知識和健康行為指導等方面,這與我國多位同行探討的社區健康小屋功能相一致。
曾分別對健康小屋在慢性病防治和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認為健康小屋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由此可見,從需方角度也證實了,社區健康小屋的功能不應僅限于體檢,其更應發揮健康知識傳播和指導的功能,以促進居民健康素養的綜合提高,且后者應該是健康小屋功能定位的重點。另外,居民多希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夠獨立開辟健康小屋,地點能在小區內更好,面積為30~60m2,最好一周都開放;且居民認為健康小屋最需要配備的醫務人員是全科醫生,配備的醫務人員總數達到2~3名即可滿足大多數居民的需求。這可作為下一步社區健康小屋硬件和軟件配備的努力方向。
此次調查中,居民多表示社區健康小屋有存在的必要,但多數人還是表示自己也有去替代機構的意愿。這就為社區健康小屋與其他替代機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一方面,社區健康小屋應該向需方需求的功能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健康小屋應發揮其優勢,構建有別于替代機構的特色服務。

目前,我國的大多數健康小屋已將一些簡單的體格測量設備,如身高體質量測量儀、血壓儀等帶入社區,極大地發揮其便捷性優勢,使居民能及時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3,6];同時,為了充分利用健康小屋這個平臺,發揮健康小屋健康行為指導和疾病防治的作用,健康知識宣傳冊、不定期的健康咨詢等也逐漸納入健康小屋。隨著居民對健康指導等需求逐漸增多,健康小屋作為醫院連接居民的前沿陣地,以形式多樣的特色干預手段,如定期組織慢性病患者疾病控制交流等,發揮健康行為指導和疾病防治功能,才是其核心價值體現。
本研究僅是從需方角度,對社區健康小屋功能定位與資源配置方向進行探討,具體在建設健康小屋時,還有待結合供方的供給能力,對健康小屋的發展做出詳細規劃,而這將是本課題組下一步要完成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