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部分健康小屋配備了專業人員,在居民進行健康檢測時提供健康指導,促進了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 同時,社區智慧健康小屋通過對接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推動了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連續記錄和信息共享,引導基層公共衛生機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群眾提供全程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
基于自然環境下的健康干預措施能夠使人群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天然保健基礎設施。 對于
智慧健康小屋的健康性能評估方面, 美國亞特蘭大開啟了SMARTRAQ 研究計劃, 把類似
智慧健康小屋的健康設施應用與政策相關的研究方法相結合來監測綜合空氣污染、旅行模式和可步行性數據,評估社區范圍內的空氣質量效益。 同時利用
智慧健康小屋的情景規劃軟件,研究比較以社區為基礎的計劃和目前以機動車為導向的趨勢,并顯示通過增加現有人口和活動中心的步行量改善空氣質量,評估城市人群健康質量[7]。 對于
智慧健康小屋心理評估建設層面,澳大利亞在區域性健康場所構建過程中,通過加強智慧健康場所的心理機制建設,將市民情感及公共壓力領域融入規劃過程和決策,突出衡量城市情緒和城市壓力的重要性[8]。 中國各類
智慧健康小屋在應對健康挑戰的同時, 也在嘗試新的
智慧健康小屋管理戰略,世界各國也在賦予
智慧健康小屋新的使命和內涵。
1.2 我國
智慧健康小屋發展建設現存問題
1.2.1 服務模式單一 傳統
智慧健康小屋的服務內容難以滿足當下社會需求,簡易式的體驗模式難以對居民的健康需求形成有力保障。 居民的健康理念隨著社會技術的發展和服務模式的創新也在不斷更新。傳統
智慧健康小屋服務內容較為單一,多數
健康小屋是按照上級考核指標進行建設,在提供剛需服務內容外,缺乏服務內容的多元性。 小屋自身定位偏向單一流程的身體檢查, 未將其納入整體健康性公共場所進行規劃考慮,對于城市健康發展缺乏系統性。